高中剛畢業那段時間,

延續高中時對於天文的狂熱,

對於天文攝影非常著迷,

瘋狂的看著許多關於天文攝影的書,

幻想許多想要取景的畫面,

可惜天文攝影就像是昂貴的軍備競賽,

天文追蹤攝影所需的標準望遠鏡與赤道儀至少需要2-3萬以上,

即使是以固定攝影所需的單眼相機與鏡頭也並不便宜,

那時候,我的手邊只有一台蘇聯製標準鏡頭相機陪著我...


我需要可長時間曝光的相機進行固定攝影!


於是我又大量閱讀研磨透鏡頭與製作望遠鏡、相機的書籍,

並把天文攝影的原理與焦距計算方法搞懂,

把相機的成像原理弄清楚。


因為天文攝影的被攝體(星星)光源很微弱,

固定攝影時通常都是使用B快門曝光約15-20分鐘,

因此不需考慮相機的快門製作問題,

只要有蓋子可以遮住與開啟鏡頭即可,

而且因為是定焦於無限遠處,

所以也不用考慮鏡頭對焦的問題,


那時候想說用土法煉鋼的方法應該可以勉強組成一台天文攝影用的相機...


後來研磨透鏡的想法放棄了,

因為那實在太專業了,

更何況我連研磨透鏡的鏡胚都不知道要往哪裡找...


最後把腦筋動到阿公好久沒在用的小小雙筒望遠鏡...

雙筒望遠的接物鏡(?)剛好就是透鏡,

只要拆下來剛好可以勉強當成長時間曝光相機所需的鏡頭,

於是開始計算好透鏡的直徑(光圈)與焦距,

規劃裁切厚紙版,

為了避免漏光,外殼除了完全塗黑、密封,

還封上鋁箔紙、膠帶,

一方面減少漏光的機會,

一方面還可以避免紙糊的相機因露水而受潮...


但是那時候始終無法克服計算底片長度與計算張數的方法,

導致後來的設計只能以比較浪費的方式捲動底片,

我那時候估計一捲35mm的底片大概可以拍個10-20張應該沒問題。


然後,可長時間曝光的天文相機就這樣組成....


一定會有人說,只用一顆凸透鏡就當鏡頭,成像一定是亂七八糟,

像是成像不銳利、周圍減光、色差.....


其實對我而言反正都無所謂,

我只想要讓星光留在底片上,

成像不銳利、色差這一大堆缺點,

剛好可以讓固定攝影下的星空更夢幻...


況且這是我的初號機,

倘若成功,我就可以不斷的改進為二號機、三號機....


那到底拍出的成果如何呢?






其實一張也沒拍到...


後來家裡的經濟狀況很嚴重的出問題,

忙於眼前的生活都來不及了,

哪裡會想到天文攝影...


然後相機就這樣塵封了。


所以到底真的能不能拍攝成功,

其實我也不知道,

而我現在也不太有機會到幾乎沒有光害的環境使用這台相機,

就讓它承載著我的天文攝影夢....




以前有一種專們用來拍攝星星的望遠境,

被稱為攝星鏡,

通常攝星鏡都是光學高級品,

後來我發現這台相機的原理與概念就有點像是攝星鏡,

只是很蠢很蠢很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kccla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